洪灾过后,需要注意和预防哪些疾病?

发布者:后勤集团发布时间:2024-06-24

洪涝灾害后,极易造成疫病流行。一些多年不发生或很少发生的疫病,一些在正常年份不会发生的疾病,由于洪水的缘故,亦有可能发生。那么,洪灾过后,需要注意和预防哪些疾病

洪灾后卫生条件差,特别是饮用水的卫生难以得到保障,特别要注意预防肠道传染病、皮肤病、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。女性朋友勿忽视经期健康。 

一、肠道传染病

发生洪灾时,灾民聚居的地方环境卫生往往较差,人口密集,如果水源污染,粪便、垃圾和腐烂变质的有机物质(包括牲畜尸体)得不到恰当处理,蚊蝇便会滋生,加上不注意个人卫生和食品卫生,就会得肠道传染病,如霍乱、痢疾、肠炎、伤寒、副伤寒等。

霍乱:一般为无痛性腹泻,可以伴有呕吐,每日几次至十几次的腹泻,排出水样大便,患者四肢冰凉,双眼深深凹陷,严重脱水,治疗不及时可在发病后几小时到十几小时内死亡。霍乱治疗最重要的是根据脱水情况及时补充体液。

细菌性痢疾:主要症状有发热、腹痛、腹泻(大便数量不多,常带有脓血和粘液),每天几次到几十次,里急后重(大便后仍有未解完的感觉)、粘液脓血便等,起病较急,高热达40℃以上。中毒性菌痢多见于儿童,可以表现为发高烧、昏迷、抽风,却没有腹泻,病情凶险。痢疾可用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。

伤寒、副伤寒:主要症状有持续高热、脾肿大、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,治疗首选药物为氟喹诺酮类。

甲肝:甲型病毒性肝炎,简称甲型肝炎、甲肝,是由甲型肝炎病毒(HAV)引起的,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,主要通过粪-口途径传播,临床上以疲乏,食欲减退,肝肿大,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,部分病例出现黄疸,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,无症状感染者常见。任何年龄均可患本病,但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。成人甲肝的临床症状一般较儿童为重。

肠炎:大便会稀而不成形,次数增加,每天二三次至二十多次,肚子痛,呕吐,吃不下饭,有的病人还发烧。

【防治要点】为预防肠道传染病,在洪灾期间,请特别注重注重饮水卫生、手口卫生。吃熟食、喝开水,勤洗手。不吃接触过洪水的食品,不使用被污染的水,接触洪水后尽快洗手,防止病从口入。出现以上症状请尽可能及时就医,确诊后应当休息、隔离。

二、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

虫媒传染病主要包括疟疾、乙型脑炎等。在我国,虫媒传染病是水灾后防治的重点

疟疾:病症为“忽冷忽热”。疟疾可有数天到数月的潜伏期,发病时先经历10分钟至一小时的发冷期,全身发抖,牙齿打颤,紧接着体温迅速上升,可达40℃以上,持续2~6小时,个别可能更长。高热后期开始出汗,遍及全身,大淋漓。2~3小时后体温降低,自此进入间歇期。疟疾由受染的按蚊叮咬传播。因此,洪灾期间请特别注意防止蚊虫叮咬。

流行性出血热:由病毒引起,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,起病急、发冷、高热,患者常极度疲乏,剧烈头疼,腰痛,眼眶痛,同时患者有“酒醉貌”。流行性出血热治疗主要抓好“三早一就”,即早发现、早休息、早治疗和就近治疗。流行性乙型脑炎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,主要是对症、支持治疗。

流行性乙型脑炎:是由乙脑病毒引起、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,传染源主要是猪,临床上发病突然,患者高热、头痛、呕吐、意识障碍、抽搐。

【防治要点】洪灾后要做好食品卫生、食具消毒、食物保藏等工作和消毒工作,对发热病人的血、尿和宿主动物排泄物及其污染器物以及死鼠等,均应进行消毒处理,防止污染环境。除此以外,要效减少蚊虫叮咬的机会,可点燃蚊香、电热蚊香片驱避蚊。

三、皮肤病及皮下疾病

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长时间浸泡在洪水中,加之气候温暖湿润,细菌滋生,蚊虫肆虐,且卫生条件差,皮肤瘙痒,红疹,水疱,局部感染和溃疡等情形多发,因此洪灾过后应谨防皮肤病。 

浸渍性皮炎:常发生在手足长时间浸泡在水中的人群中,主要表现为手足部位发白、肿胀、破溃、糜烂,甚至皮肤剥离,伴有瘙痒,俗称为“烂脚丫”。感染严重时,还有畏寒、发热、乏力、头痛、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,少数抵抗力差的人会发展成败血症。浸渍性皮炎要保持局部干燥,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。

皮肤癣病:初发时为小的丘疹,逐渐向外扩大,中心有自行愈合的倾向,呈圆形或者多环形,四周有丘疹,水泡或结痂或鳞屑组成的高出皮面的环形边缘,境界清楚,多发生于面、颈、躯干和四肢等处,同时皮肤癣还分为体癣、手足癣、头癣等,不同的分辨类型有不同的皮肤癣症状。

丘疹性荨麻疹:夏季是蚊虫繁衍的季节,洪水泛滥更促进了蚊虫的滋生。蚊虫叮咬在儿童中比较常见,主要表现为四肢出现红色小丘疹、有时在皮疹顶端有透明的小水疱。

【防治要点】要尽量减少手足在水中浸泡的时间,保持手足部位清洁干燥,涉水时穿防水长筒靴是较好的预防方法。趟过洪水后,一定要清洗局部,避免感染真菌,双手双脚都要冲洗干净后再睡觉,保持皮肤的干净、干燥和卫生。及时更换干净的内衣、鞋袜。同时避免外界刺激,如热水烫洗、过度搔抓、接触可能敏感物质如皮毛制剂等。如果皮肤有破损,及时用红药水、酒精、碘伏等消毒,防止感染。

四、呼吸道传染疾病

洪灾中的呼吸道传染疾病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,还包括流感、咽喉炎、肺炎等,容易在集体居住的人群中造成爆发流行。细菌来源主要是湖泊、河流及土壤等。

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,表现为喷嚏、鼻塞、流清水样鼻涕、咳嗽等。

流感一般急性起病,出现高热(可达39~40℃)、畏寒、头疼、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、严重的肌肉疼痛等症状。

猩红热则以皮疹为特征症状,感染者全身皮肤充血发红,散布着针帽大小,密集而均匀的点状充血性红疹,手压全部消退,去压后复现,偶呈“鸡皮样”丘疹。

【防治要点】感冒发热患者需卧床休息,注意保暖,减少活动。多饮开水,吃清淡和稀软的食物。注意在人员密集处时带口罩,淋雨后及时更衣,避免受凉。增强体质和免疫力,勤洗手,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。

五、女性若遇生理期

对于洪灾中的经期女性:(1)要及时脱困;(2)脱困之后尽快洗个热水澡,要淋浴不要盆浴;(3)每天清洗外阴,保持外阴干燥;(4)注意保暖,适当喝点热饮,如热汤、热牛奶;(5)如果痛经加重,可以使用止痛片。如果内分泌物增多,变黄有恶臭,伴有小肚子痛,要及时去医院就医。

洪水退后3~5天是灾后防病关键期,预防重点在“病从口入”,一定要加强自我保护和个人卫生。另外洪灾后也要保持乐观心态,人在洪涝灾害中容易出现焦虑、抑郁、绝望等不良情绪,严重的会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及引起心理疾病。应对洪灾带来的健康威胁,需要医护人员的努力,政府的组织、防控、救援,也需要每一个人做好个体的预防。